小篆作品 | 小篆知识 | 加入收藏 小篆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小篆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小篆转换器

当前位置:小篆网 > 小篆作品 >

体验这些古代书法家作品里的篆籀气

时间:2023-08-12 13:57:54 编辑:小篆君 来源:小篆网

“篆籀气”,似乎是米元章先提出来的,他谈到颜真卿的《争座位帖》时说:“与郭知运《争座位帖》,有篆籀气”。后人大多用这个说法形容颜真卿。

“篆籀气”,是什么感觉呢?从字面上说,篆、籀,自然是商周金文以至于小篆所表现出来的气息、气韵。

我们首先看看这些字体的审美效果是什么。

毛公鼎(西周晚期)

墙盘(西周中期)

散氏盘(西周晚期)

睡虎地秦简

石鼓文(先秦)

袁安碑(汉代)

里耶秦简(战国晚期)

墙盘(西周中期)

以上这些资料,大致可以看出相近的几点:

1、平动,有时候笔画没有比较明显地提按所形成的粗细变化;有时候,中间下压,笔画浑厚,笔画的遒厚、沉实是主要特征;

2、行笔变向圆转,而不是“方”;

3、起笔或逆入,或顺入,没有后世下笔“切”的动作;

4、字势饱满,呈外扩撑圆的趋势。早期金文,非常在意字势的多变与内部空间的变化。

这是“篆籀”给我们的基本印象。

下面,我们从古人的字迹中,找出几个有类似特点的作品,看看是否算是带有“篆籀气”的。

陆机 平复帖

起笔逆入,行笔平动、圆转、涩劲,不用意于轻重变化。

结构上合下开,右部下沉,行笔中间下压加力,沉实厚重,长竖向外撑。

起笔逆入,行笔平动,下面的撇与长点,中部下压,浑厚。呈侧势。

侧势,行笔中部着力,笔势的俯仰向背清晰,

起笔逆入,行笔压住纸,不用意提按。左放右收,右部下沉。

结构上合下开,右部下沉,有绞转,行笔,哪怕是两个点,中间也极用力,苍茫浑厚。

王羲之 姨母帖

入笔没有下切动作,基本保持平动,没有明显的轻重变化,强调中部空间。

行笔变向用转,转后行笔中部下压,字势圆,向外撑。

左部提、竖,起笔逆入,行笔基本平动,没有明显的轻重变化,中部空间宽大。

起笔逆入,行笔中部下压,笔画浑厚,弧线取势。

笔画中部比较用力下压,右部尤其突出,横折竖,竖画向外撑,中部空间比较大。

结构上开下合,左部长横中部有提的动作(此帖这种情况不多),其余平动,末笔中部下压,向外撑。

颜真卿 祭侄文稿

起笔或逆或顺,都不用下切,能够感到行笔明显的涩劲,中部向下压,笔画浑厚,强调中部空间宽绰。

中部空间比较大,起笔都是圆势,行笔中部用力,沉实浑厚,字势饱满。

中锋行笔,连绵而行,上疏下密。

字势上合下开,行笔迟涩下压,笔画中间沉实。圆转,强调空间的疏密。

行笔中间极用力,行笔圆转,字势向外撑。非常重视空间的疏密变化。

起笔逆入,行笔中部用力下压非常明显、强烈,“蒲的横,“州”之右竖尤甚,空间分布大疏大密。

告身帖

左密右疏,除点以外,其余笔画起笔逆入,涩行,笔画浑厚沉实,不做中部提按。

起笔大多逆入,行笔很重视中部的用力,字势外撑,饱满。

侧势,起笔逆入,涩行。

字势外撑、饱满,两个主要的笔画相向,上密下疏,上合下开。

起笔逆入,行笔迟涩,笔画笔势圆劲,外撑力量很大,上大下小极夸张。

整个字由于笔画的的外撑,饱满圆润,中部着力下压,涩劲,空间布白左密右疏。

八大山人 唐人诗

纯以篆法,逆入笔,多用转法,外撑,行笔中部略有下压,简净自然,强调中部空间舒朗。

字势上合下开,行笔迟涩,末笔中部下压用力。强调中部空间。

中锋行笔,逆入,略有中部行笔下压。

纯以篆法行笔,不做提按,笔画中部略用力,重视字势配合。

逆入,中锋侧锋结合,涩行笔画中部厚重沉实,两个字有明显的强化中部空间。

中锋顺入与逆入结合,圆转自如,中部压实,转法外撑,“翠”的强化空间明显。

以上列举了一些字例,与篆籀有接近的特色、气息。是否是“篆籀气”,不做明确解读。但我总感觉,这些是有共同的内容、气息或气韵的,大概,这些共同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篆籀气”吧。

Copyright:2014-2023 小篆转换器 www.9380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