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作品 | 小篆知识 | 加入收藏 小篆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小篆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小篆转换器

当前位置:小篆网 > 小篆知识 >

独立千古的李斯小篆

时间:2023-09-02 02:54:41 编辑:小篆君 来源:小篆网

朱玲霞 /文

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民族的不凡之年。14岁就荣登秦王之位的秦始皇,面对刚刚诞生的大秦帝国和战争创伤,一场更严峻、更艰巨的斗争摆在了秦始皇及丞相李斯面前。李斯临难受命,再展雄才大略,从而揭开了他政治生涯中更辉煌的一页。

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楚上蔡人,字通古。出身布衣,青年时做过郡小吏,后师从荀卿学帝王术。先为延尉,后拜为相,定郡县之制,下禁书之令,受命主持改六国文字为小篆,规范字体,在全国普及,开中国文字一统之先河,被后世尊为“小篆之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文字学家和书法家。研究李斯小篆在中国书法历史上的作用、成就与影响,对探讨中华民族汉文字学、书法艺术的演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是世界上使用历史最久和最古老的文字。关于其起源,古籍中记述很多,尤其是民间传说,神奇而又古老,而较多较普遍的认识有结绳、图画、刻划、符号及象形诸说。汉字繁多而富有变化,为书法艺术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我们若把安阳殷墟出土的距今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金文直秦小篆都归于篆书系统,可以说殷、周直至秦代,都是我国篆书的大演变时代。

秦统一六国后,各国音异形异的大篆作为当时的官方所采用的通行书体,为强秦帝国的政令通行和国人的文化思想交流,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和障碍。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石为古量衡,为120斤。秦始皇在确立废分封、兴郡县、定律令、修驰道、重农桑、统一货币、度量衡的同时,为适应强秦帝国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政治格局,把“书同文、车同轨”视为强化中央集权政治的重中之重。他积极采纳李斯的建议,诏令由李斯主持,以先秦文字为基础,删繁就简,或颇省改,增损大篆,异同籀文,废除了六国区域性大量的异体字,废除不与秦文合者的各国文字,制定出一种新的简化字体小篆,作为大秦帝国的统一书体。小篆的诞生与普及,是中国自文字产生以来最重大的一次变革,为中国后期的文字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是对中国汉字和书法艺术发展的最杰出贡献,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小篆相对大篆而言,意指秦统一后李斯创立的新的标准字体。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云:“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小篆’者,李斯所作也,增损大篆,异同籀文,谓之小篆。”又据《史记》载,秦统一后,李斯随同秦始皇巡视全国名山大川,用小篆书写并刻石记功,创作出不少千古名篇。其代表作主要有:《泰山刻石》又称《封泰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刻。内容是颂扬秦始皇的功德。《泰山刻石》是典型秦小篆,在书法史上,上接《石鼓文》之遗绪,下开汉篆之先河,是中国古文字的最后阶段。唐张怀瓘则称李斯小篆:“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并非过誉。《泰山刻石》的篆书,世称“玉筋篆”,对后世影响深远,历来习小篆无不奉为圭臬。

《峄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始皇帝出巡至山东峄县之峄山时立。碑前为始皇诏,计144字。此石为小篆之鼻祖。张怀瓘誉其书:“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清杨守敬跋《长安本》云:“笔画圆劲,古意毕臻,以《泰山》29字及《琅琊台碑》较之,形神俱肖,所谓下真迹一等。故陈思孝论为翻本第一,良不诬也。

《会稽刻石》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即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大禹陵,登天柱峰,俯瞰东海涌潮,命丞相李斯书《会稽名文》。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缟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会稽刻石》。此碑书法特点极具工稳,中规中矩,一丝不苟,法度谨严。虽然精妙绝伦,但却推动了李斯小篆的恢宏气度。

《琅琊台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东巡山东登临琅琊台时立。该石四面环刻,剥泐严重,字迹漫患。书法宛转圆润,严谨工整,上密下疏,精美典雅,甚得李斯小篆古趣。清人杨守敬曾跋此石云:“赢秦之迹,惟此巍然,虽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气自在,信为无上神品。

《芝罘刻石》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巡行登芝罘山时立。何时佚失不详。据赵明诚《金石录》云:“按史记本纪始皇二十九年登芝罘山凡刻两碑,今皆磨灭。由此知宋时芝罘刻石已不复见。

秦刻石在强秦帝国的大统一政治氛围之中,独具魅力,是强秦帝国“书同文”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在统一江山、统一思想、统一文字的大统一政治环境中,统观李斯小篆书体的形成,有两大艺术特征:一是汉字笔画横的比竖的多,二是由于线条粗细相等,在纵横排列时,如果稍有倾侧,就会导致书体结构不平稳不匀称。这种严格不变的秩序意味着虽然秦帝国由于多种原因仅存十五年,而小篆却以其鲜活强盛的生命力迎接着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新挑战。

李斯小篆形成于秦始皇初并天下之时,为当时的强秦帝国的政治、 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小篆的创立与普及,昭示着小篆在规范书体和文字改革创新中将推动中国文化产生新的飞跃。

小篆是我国文字在历经漫长的时空隧道之后,经过丞相李斯的增损整改脱颖而出的一种书写简化,方圆绝妙的新的文字字体,这是李斯智慧与才华的光辉结晶。他不但促使中国的文字学和书法艺术在公元前220年前一改法式而产生巨大的飞跃,还第一次把石刻艺术和铸造铭文艺术推向了当时的艺术顶峰,并令今人叹为观止。小篆书体独立千古,为后世之宗,并由此走出了一代代书法篆刻大家。

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不仅造就出一批篆书大家,也涌现出了各种不同书体的书法名流。晋代书家王羲之,总结前人和世人的经验,创作出千古绝唱《兰亭序》,而被誉为“书圣”;还有被后世誉为“草圣”的张旭;“字圣”许慎,较之李斯对中国古文字的贡献和创立小篆的历史功绩,对李斯书法的历史地位给予公平、平等、恰如其分的定位,是书法事业的一个进步。因此,我们称李斯为“小篆鼻祖”、“篆圣”,当是无愧的。我们不能不高度评价李斯对推动中华民族文明进程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近几年来,秦丞相李斯这位中国历史上卓有建树的政治家、文学家、文字巨匠、秦篆之祖,已成为上蔡县经济文化建设的一大载体,上蔡人把研究李斯文化,开发和整合李斯历史文化资源,视为建设文化强县的重中之重,自1985年举办全国首届李斯书会以来, 上蔡县接连举办了三届古蔡文化研究会,省内外专家学者百余人次会聚上蔡,就李斯在辅助强秦帝国的诞生与巩固所做的政、文化、经济诸方面的战略运筹进行研讨。重修了李斯墓和碑刻,并就李斯墓的修葺进行了科学规划,拟建李斯碑林,诚邀天下书家奉献墨宝,以弘扬李斯统一文字之功;筹建李斯博物馆,以颂李斯入秦为相的丰功伟绩;因为李斯不仅仅是上蔡的,他是中华民族的,他是整个世界的。

(孟云飞转自《大众文艺》 2011年第15期 161页)

Copyright:2014-2023 小篆转换器 www.9380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