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作品 | 小篆知识 | 加入收藏 小篆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小篆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小篆转换器

当前位置:小篆网 > 小篆知识 >

羿耿庵:篆书临习与创作的几个关键点

时间:2023-09-27 13:05:42 编辑:小篆君 来源:小篆网

我出生并成长于具有3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常州,那里文化艺术名人荟萃,受江南名城丰厚的人文积淀的熏陶,我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并于弱冠之年拜入沙曼翁先生门下,随其学书近30年。篆、隶、楷、行、草多体书法我均十分喜欢,由于篆学用功最勤,体会也最多。正大、清雅、自然、纯朴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书风。

我的篆书从《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经典秦篆碑刻入手,上追古金文、石鼓文、甲骨文,下探两汉碑刻,追求正宗、正大之气象。曼师说我是“南人北相”,我于书道则将“北势”与“南韵”有机结合,取碑的厚重古朴、帖的精微清雅。此外,我在篆书创作中对用墨也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力求使所作篆书寓实于虚,轻中见重,重中见轻,干笔不枯,湿笔不烂,浓淡见骨,虽拙亦巧。

取法乎上 取法经典

初学书法,无论何种书体,均须从古代经典碑帖入手。当代篆书大家萧蜕庵先生尝言:“学习篆书,应以秦篆为正宗,只能向上学,秦汉以下,无足取焉。”秦代是篆书高峰,因此,初学篆书可从秦篆《泰山刻石》入手,继学先秦石鼓文、两周金文。傅山云:“不知篆笔从何来,而讲字学书法,皆寐也。

”熟习篆法,实为学习其他书体铺好了基石。上学大篆,可知其文字与渊源;下学隶书,参篆势则下笔有由、书风古朴,各种书体通变均有独特的规则。小篆在于整,然而小篆规整有余,较为程式化;大篆在于散,大篆无论结字、章法均较为灵动。所以善篆者,要做到“整”而不滞,“散”而能聚神。

我于小篆深爱杨沂孙的渊雅醇清、敦厚谨严,取其书之结体和运笔,注意行笔涩实、法度严备,同时在用墨上也大胆尝试,追求虚实相生之境界。我于大篆近年偏爱临习石鼓文,取其高古气息。石鼓文字体笔画朴茂、线条浑厚凝重,字形略带方,为大篆向小篆过渡的文字,且其结构较散,秀逸之气内含,笔画圆劲挺拔,文字的图画因素已经基本消失,令汉字向抽象化、方块化迈出了最后的一步。同时我也喜临两周金文,得其结字之参差、书势之变化,追求整体书风的古朴、自然之趣。

先易后难 由整到散

初学篆书要明确自己所需,也就是说,临写任何一件作品都须弄清要从中汲取什么。现在有一些篆书爱好者,起步阶段就学大篆,盲目临写古金文碑帖,还在创作中随意拼凑古金文,由此造成了文字使用上的混乱,这是不可取的。

因为学习篆书除了熟练掌握书写技巧之外,更要了解字义,知晓文字的含义,也就是所谓的小学(文字学)。而金文属于不规范的大篆,一个字流传至今,往往有很多不同的写法,没有固定的字形,许多字还有错误,比较难以辨识。另外,大篆在于散,字形结构比较松散;而小篆是秦朝统一之后的文字,字形固定、结构规整,比较便于掌握,在此基础上再上溯古金文、甲骨文等,则能够由浅入深、由整到散,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研究篆书这一古文字书法艺术。

此外,还有一些古代碑帖可以作为研究对象,但临习我却不碰它们,像过于程式化的不碰,如李阳冰一路的玉箸、铁线小篆;装饰性书体不碰,如战国《中山王三器》、吴《天发神谶碑》,以免堕入画字者流;个性风格过于鲜明或有习气者不碰,如赵之谦、徐三庚、李瑞清、吴昌硕等人的大小篆,学得太像就出不来了,免致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之病。哪个阶段学什么、汲取什么,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否则易入歧途,难以在篆书上取得突破性的成绩。

中锋为主 侧锋为辅

古人强调“用笔在用锋”,而一些初学篆书者受一些理论书籍影响,误以为篆书需笔笔中锋,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应该依据不同的风格灵活运用。一般来说,规整、规范、线条圆润的小篆应藏锋入笔、运笔以中锋为主;而《秦诏版》《祀三公山碑》之类的草篆、汉篆,因其书势和运笔所需,则常见侧锋。一些学篆者将“玉箸”“铁线”小篆作为学篆之本,死守一家或一体,并刻意追求所谓的笔笔中锋、粗细一律的笔画,是不可取的。此种圆转流畅、线条萦带环回之书体,虽然笔画变化不大,但应追求圆润中有劲节之感,避免僵呆之气。

此外,这类工整有序的“玉箸”“铁线”仅是小篆体裁中的一宗,用于习篆之基础。篆书用笔虽以中锋为主,然而线条的起讫收落还是应该有一定的顿挫和粗细之变,并加上墨色的变化,这样可以丰富小篆的静态美。此外,运笔要注重“涩”笔,速度不能太快,“涩”能使笔画免于浮薄。“篆宜缓,隶宜疾”,篆书用笔虽比行草简单,但还是要讲究起止、回还、偏正、轻重、疾徐、虚实等,使笔势收纵有度,得其自然之趣。

静中有动 疏密得当

篆书单字结体的基本法则是:平正、匀净、连贯、挪让和变化。横平竖直,笔画长短适度,笔画之间互为照应,彼此相让,疏密相当,相同笔画或一幅相同字画要力求变化,避免单一、呆滞。篆书虽为静态书体,然而要能静中有动。另外,不能够将篆书写得过长,篆之精妙,必体欲方而用欲圆。宜上紧下宽,中宫收紧,四周舒展。习篆最忌过“散”,篆书结构犹人之五官,须长短相称。此外,还须注重“让”,左右上下皆须根据自身需要而有所避让。篆书呈装饰美与静态美,其结字章法的排列要在整齐中显示出一定的大小、顺逆、起伏、燥润、浓淡、疏密、向背、疾徐、轻重、聚散等变化。

墨分五色 虚实相间

明清以来用墨、用水在行草书体上多有体现,但在篆隶书体中并不多见,当代书法大家沙曼翁先生是首创者,受其用墨影响,我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一幅好的篆书作品随书写者运笔快慢变化,其墨色在燥润之间亦呈现千变万化,由此产生无穷的韵味和深远的意境美。当代黄宾虹、林散之、沙曼翁均是善用墨的大家,曼师曾多次为我当场挥毫,展示其用墨法。

书之墨法,妙在用水。蘸墨后可根据需要调整,可先蘸墨后蘸水,也可先蘸水再蘸墨,也可以先墨后水再墨,或先水后墨再水。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将整体效果与极细微的点画变化统一起来,以便能够使画面显得既有节奏,又浑然一体。唐张怀瓘曰:“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书固无意于佳乃佳。有意于佳,则不得佳也。盖有意于佳,思想上受到一定束缚,便不能自由发挥。

曼翁师曾常教诲我说:“作书不是医生给病人看病,不能太认真的,要随随便便写。”我也常见先生作书随意写写,不计字形,而求意到,看似漫不经心,了无一点拘束之感,既不悖于篆理篆法,亦更求气韵生动,有笔有墨,亦不追求要像哪一家,而自成风格。此外,书法是反映作者气质、学问、思想、感情、志向和人品的艺术,是人的一切内在的体现。作书贵能无火气、无做作气,也就是说,要无俗气。作书功夫在字外,要通过多读书,增加学问和艺术修养,从而排除俗气,多得逸气、清气、虚静之气。自然生乎形,气韵生乎法,令作品最终以意韵取胜。(附图为羿耿庵书作)

顾鹤庆题梅诗二首

Copyright:2014-2023 小篆转换器 www.9380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