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作品 | 小篆知识 | 加入收藏 小篆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小篆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小篆转换器

当前位置:小篆网 > 知识库 >

姚姓

时间:2023-07-30 18:28:01 编辑:小篆君 来源:小篆网

1,百家姓中姓姚的来历是什么?

姚氏的来源有三:
1 出自妫姓。相传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
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又相传舜在当帝之前
,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
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
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
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传至年仲敬氏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
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2 出自子姓。据路史记载,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代,他的子孙
便以国为氏,称位姚氏。
3 他族改为姚姓。据有关史料所载,西晋时有羌族首领姚戈重,本是
汉时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们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

2,《百家姓》中的“姚”是怎么来历?

姚姓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至今近5000年,是中国四大古姓之一。
姚姓有九个来源:
源流一
源于舜帝姚重华,《通志·氏族略》记载:"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姚氏正宗。
源流二
源于“癸”(舜之妻名),女+癸=姚。
远古部落联盟时期,炎黄先祖,登泰山祈祷,天乃降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神州依据天意,两两而合,命名五大宗族,并铸十鼎,永铭天德。其中,帝标记“癸戊”。
帝(癸戊)。皇族的儿子戊即帝族,皇族任氏首领----壬娶丁,生下儿子戊和女儿己。皇子戊娶癸,产生了帝族,帝(羲、舜)字即戊癸合文。癸+戊=帝(或“羲”、“舜”字)。戊手持斧钺,武威四方。癸,规也,癸手持张开的圆规。戊部落十分有趣,戊人自称“我”(戊变体)、“吾”(戊同音)。他们首领自称“羲”“舜”或者“帝”,羲、舜字也是癸+戊的合文。癸的后代,祭祀癸女,念念不忘,诞生了一个重要的姓——姜。姜=癸+女。癸女的后代自称姜姓。因为舜娶了一对姐妹(二姚),所以他娶了两个癸(娥皇、皇英),其中一支癸女的后代,将母亲“癸”下加“女”,形成姜姓,另一支癸女的后代,将“癸”左边加“女”字,形成姚姓。所以,姜姓、姚姓,是同父异母的两支帝的后代,他们都是帝的后代,因为母亲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姓。姚、姜皆因母得姓,皆为癸女之后。姚实为舜与癸女之后。姚发音与癸女之父“尧”音同。
源流三
史记载︰春秋早期有姚国,虞舜后代,子孙以国为氏,称为姚氏 。
源流四
源于羌族,出自后汉西羌烧当羌部首领姚弋仲。据史籍《晋书》记载,南安郡赤亭地(今甘肃陇西东南)羌族首领弋仲,本是汉朝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称姚弋仲。在姚弋仲的后裔子孙中,皆以首领所改为姓氏,称姚氏,世代相传至今 。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时期蒙古族禹尔部。据《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明朝时期,有蒙古族人饶五十,因有功于朝廷,受赐姚姓而姓姚,称“姚名智”,其后裔子孙世代称姚氏至今等 。
源流六
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岳佳部。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耀佳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岳佳部,满语为Ya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后多冠汉姓为姚姓 。
源流七
源于德昂族,出自明朝时期德昂族拉耐氏族。在明朝万历年间中央政府大力推行改土归流运动时,被归入为云南副总兵邓子龙所辖姚营兵,驻扎在姚安,因此取汉姓为姚氏。
源流八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苗族、水族、羌族、拉祜族、彝族、土家族、壮族、白族、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姚氏族人分布。多为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中南、西南、西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运动中,被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予的汉姓,亦有汉族兵员驻守边疆时与各民族联姻后带入的汉姓 。
其它
《大荒南经》中说“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等等 ,《山海经·海外西经》:“三身国在夏后启北,一首而三身。” 三身国应在今日西南地域,即四川、贵州一带。

3,姚氏在中国姓氏排行榜上第几位拜托各位大神

2007年4月24日公安部公布新版百家姓排名 姓氏 排名 王1 李2 张3 刘4 陈5 杨6 黄7 赵8 吴9 周10 以上姓氏人口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 姓氏 排名 徐11 孙12 马13 朱14 胡15 郭16 何17 高18 林19 罗20 郑21 梁22 以上姓氏人口总数少于2000万人、多于1000万人。据分析,前100个姓氏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4.77%。 姓氏 排名 谢23 宋24 唐25 许26 韩27 冯28 邓29 曹30 彭31 曾32 肖33 田34 董35 袁36 潘37 于38 蒋39 蔡40 余41 杜42 姓氏 排名 叶43 程44 苏45 魏46 吕47 丁48 任49 沈50 姚51 卢52 姜53 崔54 钟55 谭56 陆57 汪58 范59 金60 石61 廖62 贾63 夏64 韦65 付66 方67 白68 邹69 孟70 熊71 秦72 邱73 江74 尹75 薛76 闫77 段78 雷79 侯80 龙81 史82 陶83 黎84 贺85 顾86 毛87 郝88 龚89 邵90 万91 钱92 严93 覃94 武95 戴96 莫97 孔98 向99 汤100

4,姚姓在中国姓氏排第几位?

百家姓居第64位——姚姓
由来: 姚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约形成于公元前22世纪,如今在以人中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居于第64位。姚姓来源有二:最早的一支始于帝舜,是以地名为姓,出自今河南范县南、山东鄄(juan)城北:另一支是由田姓改过来的,形成于东汉时期,出自今江苏苏州、浙江德清。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姚句耳、姚般。这是见于史籍较早的姚姓人物。晋代以前,姚姓己有迁到今天的山西、广西四川省境者。十六国时,南安赤亭(今天的甘肃陇西西)人姚瓶弋,世为羌族首领,自称其祖先是帝腕的后代, 先后投靠前赵、后赵,又降东晋,为车骑大将军、大单于。384年,姚苌率羌人独立,称万年秦王,进据北地(统治今天陕西耀县东南),386年称帝,建都长安,国号大秦,史称后秦。417年为东晋刘裕消灭。这是历史上唯一的姚氏政权。唐初有史学家姚思谦本吴兴(今浙江)人,撰成《梁书》50卷、《陈书》30卷。陕州硖石(今天的河南三门峡南)人姚崇,历任武则天、睿(rui)宗、玄宗三朝宰相,是一位政绩卓著的贤相;还有潼川(今天的四川三台)人姚言,当元军陷常州时,他筹划组织民兵反攻,宋军收复州城后被任为知州,坚守半年,城破后不屈牺牲。明代有太子少师、《永乐大典》纂(zhuan)修官姚广孝,画家姚绶。清代有学者姚际恒、姚文范、姚莹,散文家姚鼐(nai),嘉庆年间湖北襄阳农民起义军首领姚之富。于此可见,姚姓是个名人辈出的姓氏。

5,姓姚的历史名人

倚诺原创:姚启圣,浙江会稽(今绍兴马山姚家埭)人,字熙止,号忧庵。明朝诸生(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于明天启四年甲子(1624年)。十岁能文,十三岁补弟子员(系秀才的一种)。貌魁岸,性豪放不羁。清顺治初年(1644年,时年21岁),明南北两都相继覆亡,绍兴南明鲁王监国政权亦一载而散。公知人心已去,无可挽回,遂放弃无谓抗争,出游四方。游通州,为土豪所侮,于是游说清军,声称愿以家财充军,得授通州(扬州府)知州。任通州知州,执土豪杖杀之,弃官而归。喜任侠。顺治十六年(1659)游肃山,遇二健儿掠一女子行,其父随之哭,牵持汹汹,公怒,夺佩刀杀二健儿,纵翁与女子去。膂力过人。用20石弓,双手能勒住奔马。治军有方,赏罚分明,所养奇才剑客,皆能拼死效力。临阵应变如神,常能出奇制胜。性慈,不妄杀戮。请开海禁,撤兵开界,复民田庐,让降卒垦荒为生,所复田庐以万万计,功德于闽尤深。平生慷慨仗义,尤恤文人,各属皆置学田。康熙元年,姚启圣以布衣上疏,请八旗开科。公于康熙二年(1663)中举,八旗乡试第一,授广东香山知县。前任因负课数万下狱,姚启圣代为偿还。其时,澳门人霍侣成弄兵作乱,姚以计擒之,俄而逃去,又率奇兵缚以归,海乱才告平息。督抚忌才。康熙七年(1668年),新任广东总督卢兴祖揭发平南王尚可喜等广东官员走私澳门,且多从香山县境出海。由是,姚启圣以“擅开海禁,私通澳夷”被罢官,“识者多悲其不遇,而公之志浩然不衰”。罢官以后,姚启圣充分发挥了他的经商才能,短短七年间就积累了数以十万两银子计的巨额财富。姚启圣的擅开海禁之举,在清初汉人官吏中是绝无仅有的。他后来在福建总督任上再次开启海禁,在台湾回归中原政权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于闽叛清,兵入浙江境内,陷温州,及台、处州诸属县。康熙命康亲王杰书统兵进讨,姚启圣与子仪募健卒数百,赴亲王幕下效力,得以复职为诸暨知县。同年,耿精忠部何九、徐维英以枫桥为据点攻扰诸暨县城,姚启圣率兵与数万叛军先战于新店湾,叛军不敌向枫桥败退,又大战于枫桥,悉平叛军。康熙十三年,姚启圣任处州府知府。康熙十四年,因剿平紫琅山土寇,且“屡献奇谋,亲王甚器重之”,康亲王疏陈姚启圣劳绩,超擢浙江温处道佥事。从都统拉哈达剿平松阳、宣平县叛兵。康熙十五年,偕同副都统沃申、总兵陈世凯等协剿耿军,攻打石塘,焚其木城,斩获甚众,乘胜收复云和县。康熙十五年(1676年)九月,清军击败浙江、江西境内的耿精忠部队,分道入闽。十月,姚启圣父子随康亲王军合战精忠。姚启圣为清军前锋,姚启圣使子仪破精忠将曾养性于温州。师入仙霞关,趋福建。耿精忠见势不利,欲降,又恐不为清廷所宥,犹豫不决。姚启圣单骑入福州劝降,胸藏韬略,议论恢闳。耿精忠瞻其风仪,深为折服,说:“是殆李抱真之流,定不欺我。”遂降。从此,福建清军得以全力对付郑经。姚启圣以功升福建布政使。早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就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台湾。时耿逆初平,而海氛未靖。姚启圣自备衣粮,招募壮勇,有澄清海外之志。尝曰:“国家声教无外,今逆藩虽已削平,而以台湾一弹丸廑宵旰忧,使沿海居民不遑宁处,罪将谁归!”时郑成功子郑经踞漳州、泉州、兴化,清军进讨。姚启圣勤于公务,事无大小皆亲自处理。入闽时年54岁,“发浓黑,两眼如炬”,任总督后,仅3年时间,“鬓发皓白”。姚启圣除处理军务外,也关心地方行政。当时,大批八旗兵驻扎福建,经常骚扰居民,“淫其妻女,系其老幼,喑恶叱咤。稍不如意,棰楚横至,日有死者”。姚启圣蒿目伤心,在郑经退至沿海岛屿时,就上疏要求调回八旗军队。及至厦门克服,请益力,终将大部旗兵调离福建。旗兵撤离时,将驱使被虏掠的2万余名百姓同行,姚启圣又以重金贿赂康亲王,请其下令:“军中敢有挈归良民男妇者斩。”并出资30万两银子,赎回被掳百姓,让其回乡。在收复沿海岛屿后,即请“开海界,复民业”,以使闽人重获“耕渔衣食之资”。姚启圣任总督先后捐出十七八万两银子为军费,还捐资为各府、县购置学田共1000余亩。任上整顿吏治,“贪官即刻参处,蠹役立毙仗下”;并“革除大珰,严禁火耗,开浚河道,修理桥梁”等。康熙十六年(1677年),姚启圣从康亲王先后收复被郑经部占据的邵武、兴化、泉州和漳州等地,兵临广东潮州,郑经逃回厦门。据守潮、惠的郑经大将刘进忠派陈文弢谒康亲王,窥探虚实。姚启圣与陈文弢有旧交,乃合谋招抚刘进忠。下半年,叛军吴三桂将领韩大任,欲突围至汀州,下海投靠郑经。姚启圣以韩大任是骁将,“不可弃以资贼”,又单骑至其营劝降。康熙十七年(1678年)二月,韩大任降清,姚启圣选其精锐2000人作为亲军。同年春,郑经用刘国轩、吴淑、何佑等统兵反攻,连战皆捷,把清军主力围困于海澄。福建总督郎廷相见势不妙,要求康亲王急调姚启圣部来援,表示“愿以位代”。六月,清廷任命姚启圣为福建总督,筹解海澄之围。不数日,海澄食尽城陷,3万清军全部被歼,形势极为严峻。姚启圣连上十疏,请调各路大军赴援,并密陈郑经所以能在福建得手,“盖闽人为之用也”,建议“当先有以固闽人之心,而后贼可退”。康熙帝览奏大悦,对诸阁臣道:“闽督今得人,贼可平矣。”特降玺书褒扬。康熙十七年,将军喇哈达、赖塔,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提督杨捷分道并进,贤、镐、子威以舟师会克平和、漳平、惠安,复解泉州围。七月,姚启圣偕海澄公黄芳度由永福进兵,收复平和、漳平二县,并调各路援军逼近泉州。经将刘国轩等进逼泉州,立营于蜈蚣岭。姚启圣率壮士出战,将军赖塔、都统沃申等夹击,连破其寨,斩其部将郑英、刘正玺等十余人。国轩兵败逃遁,姚启圣乘胜克复长泰县。因功授正一品。九月,刘国轩放弃泉州,集中兵力转攻漳州。姚启圣率兵8000人出城迎战,冲破刘国轩的营垒,俘斩4000余人,扭转福建战局。姚启圣率部乘胜进攻,连克长泰、同安,刘国轩退守海澄。鉴于海澄与厦门、金门、海坛相首尾,不可猝下,姚启圣先后派遣张雄和黄志美到厦门与郑经议和,皆未成功。同月,姚启圣复遣其子仪进兵同安,巡抚吴兴祚率兵赴援,攻复永春、德化。姚启圣会平南将军赖塔督大兵进攻国轩。国轩攻泉益急,而萧琛遣人驰报将军喇达哩(喇哈达、拉哈达)、提督杨捷统满汉兵、兴祚帅闽安水师并至,众将士益惧。国轩恐内变,遂断南门二桥遏追兵。全军道南安金鸡桥、雪岭抵同安。知琛妄报,以告经。遂斩琛,流其妻子于淡水。 姚启圣等遂入泉州、攻海澄,败国轩于江东桥,又败之于潮沟。十一月,姚启圣在漳州设立修来馆,专门招抚郑氏官兵,凡来投诚者一律发给银牌以示奖赏。有官职的上报吏部以原职起用,有逃走再来冒领奖赏者也不追究。两年内,共招抚郑经官员5153名,士兵35677名,或就地入伍御敌,或随行征剿,推心置腹不疑,异于郎廷相之怀疑闽人而不敢用。姚启圣奏请复设福建水师提督,统一指挥各地水师;又与巡抚吴兴祚造船300艘,用投诚的郑氏官兵充水师员弁,很快组成2万余人的水师队伍。年底,姚启圣奉命在福建再行迁界。于是,“上自福宁,下至诏安,赶逐百姓重入内地,或十里,或二十里。”在界线上安营扎寨,严禁百姓以物资接济郑军。十八年三月,侯袭爵败杨金日等于山头仔。喇达哩破东石寨,陈深战死。十八年夏四月,国轩屯玉洲,吴淑屯萧井寨相犄角。丁丑(十三日)夜,大雷雨,淑为寨墙压死;国轩驰往恸哭曰:“是又断吾一臂矣!” 五月,国轩攻江东桥,击败清军。康熙十八年七月,福建总督姚启圣上疏请求重新设立福建水师提督,并先后两次上疏,极力保举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靖海将军,将万正色从水陆提督改为陆路提督,以谋伐台湾。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并决定,恢复设立水师提督(原设水陆提督,此后分设水师提督、陆路提督)的建议被采纳,但任命万正色为水师提督,而非施琅。十九年二月,姚启圣与赖塔及总兵赵得寿、黄大来等分兵7路合击。二月,杨来嘉乞降。姚启圣会水师提督万正色出闽安,兴祚会宁海将军喇咯达、总兵王英等自同安分三路并进。郑经命诸镇将防御,人莫有斗心。乙丑(初五日),国轩率三镇拒海坛,正色麾众大破之;国轩力整营垒为自守计。癸酉(十三日),姚启圣会平南将军赖塔统水陆军七道并进,守将皆闻风纳款。丙子(十六日),水师将军朱天贵自海坛遁还,劝经速渡台湾。丁丑(十七日),国轩遂弃海坛,与苏堪、陈昌分守玉洲、石马、海澄,天贵守平海屿,郑经与施凤守铜山,左武卫林升等分守湄州、南日、平山、崇武诸屿,江机等分守金、厦左右十九寨。戊寅(十八日),平南军径取铜山。凤等思内应,执经以献。凤故经所最亲信者,傅霖密告经,经急执凤等诛之。然顾左右皆莫测,遂弃铜山,遁厦门,诸将降去。同日,姚启圣抵海澄,堪、昌皆开门纳降。国轩遁厦门见经,相持恸哭,出姚启圣、兴祚招书先后数十道,曰:“诸将皆如是,奈何!”庚辰(二十日),康亲王帅玉洲等降将为先道,进取金门、厦门。平南军还屯潮州。辛巳(二十一日),正色破天贵于平海屿;宁海军分克南日、湄州、崇武诸屿。壬午(二十二日),经率诸心腹乘舰东渡,尽以两岛委国轩、天贵。甲申(二十四日),王师克云霄,英等破海门。康熙十九年三月庚寅朔,姚启圣督总兵赵得寿、黄大来会平南军分攻湾腰山、观音山、展旗等十九寨,皆破。己亥(初十日),兴祚督王英等会宁海军进攻厦门,五营将军江机等争先迎降,国轩手刃数人不能止,仅与天贵等出战,士卒不用命,天贵负重创先遁。姚启圣会诸军竞进,众益溃叛。国轩夜弃厦门,退泊辽罗,文武千余员、水陆兵数万出降。大军遂取金门,俘获无算。 康熙知道姚启圣了解东南沿海情况,且能担大任,便起用姚启圣征讨郑经,率兵收复台湾。姚启圣上任后,与地方官员和各路军队通力合作,大败郑军主力。同时采取招抚政策,瓦解郑军内部,先后大约有十三万郑氏官兵归顺清廷,从而使台湾郑氏集团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姚启圣也因此功而官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正一品。康熙十九年,兴祚出同安,与姚启圣、捷会师,自陆路向厦门。提督万正色以水师攻海坛,分兵为六队前进,自统巨舰继,毁经师船十六、兵三千,余入水死,郑经部将朱天贵引退。正色督兵追击,斩经将吴丙、林勋;湄洲、南日、平海、崇武诸澳皆下,天贵出降。副都统沃申击破经将林英、张志,水陆并进趋玉洲;国轩走还思明,经将苏堪以海澄降。姚启圣分遣总兵赵得寿、黄大来从赖塔击破陈洲、马洲、湾腰山、观音山、黄旗诸寨;兴祚复与喇哈达等逐经兵至浔尾,遂克厦门、金门。经还台湾。夏五月,天贵穷蹙乞降,姚启圣待之有加礼,表为浙江平阳镇总兵。复遣人持书币招国轩。国轩谢使者曰:“善报熙止,努力事事,勿复以国轩为念。海水若涸,我心则降。士为知己者死,国轩受延平两世信任,无有贰参。且天下多才,何伋伋于二姓臣是贵?若天不殄明,延平再振,国轩敢不束矢操戈,追随熙止以畣嘉贶也。” 在清军收复厦门、郑经逃回台湾时,姚启圣主张乘胜追击,攻取台湾,曾请求清廷“亲率舟师,剿灭台湾,永除后患”,但未被采纳。康熙十九年(1680年)八月,清廷与郑经议和,许郑经准其以“不必剃发,不必易衣冠,称臣纳贡可也;不称臣,不纳贡圣亦可也”。郑经允议,要求以海澄为互市公所,因姚启圣反对,和议未成。康熙十九年十月,姚启圣计招宾客司傅为霖内应,高寿、蔡恺附之。建威后镇朱友发其事,为霖等伏诛,怀安侯沈瑞,亦被屠家。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二月,福建总督姚启圣为施琅长子施齐、侄施亥谋擒郑经被杀一案,做了大量、深入的调查,复与吴兴祚、杨捷“合疏密题”,题请“从优恤奖,以阐忠魂”。康熙二十年正月,郑经中风死去。子克臧自经出师时为居守,永华请于经,号监国。年未冠,明察能治事;顾乳媪子,锡范等意不属,先构罢永华兵,永华郁郁死。及经卒,遂共缢杀克臧,奉经次子郑克塽嗣为延平王。郑克塽幼弱,事皆决于锡范。姚启圣因遣使吊丧,阴以多金赂左右,使为闲。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福建总督姚启圣、巡抚吴祚先后具疏,请开边界以便沿海。康熙二十年六月,姚启圣以全家老少一百二十一口人的性命再次担保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第四次提议),称:“破台湾非水师(即海军)不可,习水师非(施)琅不可,请用琅为水师提督”。 康熙皇帝在得到郑经病死和台湾内乱的密报以后,认为武力统一台湾的时机已经到来。于当年六月果断作出了进军台湾、澎湖的战略策略,并将原来的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调任为陆路提督,把具有丰富水战经验的施琅,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十月,施琅抵厦门赴任。琅及将军、总督等进取彭湖及浯屿,遇国轩大战。正色军先败遁去,吴潜追至嵩屿(海澄东北),又败之。国轩窘琅于嘉禾,几获琅。姚启圣先在丹霞降建威后镇朱友,使向导前进援琅,琅得逃海门。康熙二十年七月二十八日,原水师提督万正色、左都御史徐元文却攻击诬陷姚启圣贪霸。其中左都御史徐元文奏劾姚启圣“侵占民利,扣克军饷”,在攻打台湾问题上“始欲养寇,继欲穷兵”,奏称:福建总督姚启圣、水师提督施琅自去年率兵进剿台湾,至今尚无成效,为其供应军需已极为困苦,因而应谕令总督、提督暂行停止进剿。姚启圣在复奏中为自己辩解:“臣自入仕京师,未有产业。而军前捐银十五万有奇者,香山罢官后贸易七年,得积微资,并臣浙江祖产变价,及亲朋借贷,经年累月而有。”而事实上,在姚启圣担任总督以前的布政使任上,便捐银六万六千八百两,后来又陆续捐私银十五万二千九百余两。以朝廷颁布捐银晋赏规格:捐五百两加升一级,姚启圣可以晋升四百余级。这些,对姚启圣的实际升赏,其实并无任何作用。也可见,姚在耿精忠反兵入浙江境内时“以家财募兵”并非虚言。同时证明万、徐二人实在是无耻之尤。此时清廷内反对武力征台的呼声再起,康熙下旨暂停进剿台湾。康熙二十二年,施琅进兵台湾,时国轩以二万人守澎湖。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军乘南风从铜山官前湾(平海澳)出征台湾,入八罩屿,攻澎湖。二十二日,遂克澎湖。击沉师船二百,斩将吏三百七十有奇,兵万余;国轩以小舟自吼门走台湾。七月,郑克塽使请降。琅疏闻,上降敕宣抚,郑克塽上降表。琅遣侍卫吴启爵持榜入台湾,谕军民剃发。八月,琅督兵至鹿耳门,水浅不得入;泊十有二日,潮骤长高丈余,群舟平入台湾,人咸惊谓无异成功初至时也。郑克塽及国轩、锡范率诸将吏出降,诣京师,上授郑克塽公爵,隶汉军正红旗;国轩、锡范皆伯爵。诸明宗人依郑氏者,宁靖王术桂自杀,鲁王子及他宗室皆徙河南。上以国轩为天津总兵,召对慰勉;眷属至,赐第京师。郑克塽请为成功子聪、经子克等叙官,上特许之。八月,琅定台湾,姚启圣还福州。姚启圣作为清廷在福建的最高长官,他和施琅尽管在征台的策略上看法不一,但在施琅出兵以后,他在后勤保障方面,以及后来安排郑氏官员的善后工作中都全力配合。同时,他对施琅成功收取台湾也是褒扬有加,他在给朝廷的奏疏中他写道:施琅“六月渡海,深入不毛,提臣施实为人所不敢为;而身亲行阵督战带伤,提臣施实又为人之所不肯为——六十年巨寇一旦平定,外域悉附版图,海国克奏肤功,提臣之勋,真莫大焉。”姚启圣之所以能如此做,是因为其对台湾地位的重要性始终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在平台过程中的功绩也将永垂史册。据传,当郑成功父郑芝龙起事时,厦门有石文云:“生女灭鸡,十亿相倚。”解者谓:“十亿”,兆也;加“女”,姚也。“郑”从“酉”,“鸡”也;“灭鸡”,灭郑也。郑氏初踞海上,公始生;郑氏传四世六十年,而为公灭。呜呼!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底,公疽发背薨,年六十。关于姚启圣之病,有如下记载:予又闻公之病疽也,始于平厦门之岁。时有鼓山异僧者,善医,延之既至,曰:“疾不足忧也,天之生公,将为闽疆奏荡平也。今事尚有待,公未死也。”果不逾时而愈。及台湾既定,疽复发仍延之,则辞曰:“疾不可为矣,夫闽疆既定,公将死矣,老僧虽在无益也。”呜呼!孰意天责公以闽事,既成而即翦其命,天亦谓之何哉。姚启圣死后归葬于越(现在绍兴县漓渚镇棠一村相家塔),丧归之时,军民哭送者数万。(《碑传集》卷15)姚启圣关心故乡绍兴建设,曾修郡邑庠及三江闸、西江塘,《清史稿》有传。有《忧畏轩遗稿》、《忧畏轩奏疏》及诗文多篇传世。摘自绍兴E网论坛>绍兴杂谈>拯救古城(责任编辑:郑文燕)

精华总结

雨露,是万物生长的灵丹妙药,它能让万物欣欣向荣,给人带来希望和欢乐。起名,是给孩子取名最重要的一步,因为名字,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文化。一个好的名字,可以让孩子从小拥有一个好的起点。那么,旸字取名呢,有着什么样的寓意及含义?

1、旸是五行金之字,五行属水,寓意孩子聪明机智,有大智慧,富有爱心。

根据五行属性来取名,金能克水,就像是金被水淹没了,所以会出现水变少,阳气不充足的情况。而旸字五行属水,表示有希望的样子,寓意孩子聪明机智,有大智慧,富有爱心,有爱心之义,对人非常友好,人缘非常好。由于在起名时需要注意五行八字,所以名字要避开太多不利因素。例如孩子取名为旸这个名字时,可选择五行属金且与水相冲或水火相济或金水相济等字面寓意相搭。

2、旸字是木之金之字,五行属木,为金之态,寓意孩子金木水火土五行协调,和谐发展。

雨露的滋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让人感到无比满足。旸,字音shèng,寓意着孩子有一颗包容和感恩之心。这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异曲同工之妙……旸给人带来欢乐、吉祥的同时,也寓意着孩子金木水火土协调发展……

3、旸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字,可形容孩子生机勃勃,乐观向上。

【旸】有光明、温暖、明朗的意思,可用作名字。【阳凯是太阳之意。【阳阳阳】阳代表明亮,阳代表光明及温暖。用阳代表光明的事物,表示孩子生机勃勃,乐观向上。【阳欣可表示欣欣向荣之意。【阳和】可表示温暖的意思。

4、旸字取名,寓意孩子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

旸字寓意孩子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另外旸字取名还有着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吉祥幸福、生活美满、幸福美满等美好祝愿,其寓意吉祥。而且旸在中国汉字里是非常多见的一个字,我们可以将这个字用在名字中来表达。旸字取名代表着孩子未来很美好而充满希望。如果将其用于起名中,则代表着孩子未来会有很多希望。同时也象征着孩子将来会有所成就。

5、旸作为名字有吉祥富贵之意。

旸这个名字,在很早的时候就被赋予了吉祥富贵的寓意,因为它在名字中的意思很多。所以有很高的吉祥富贵之意。这个名字将孩子命名为【旸】具有美好的寓意。

Copyright:2014-2023 小篆转换器 www.9380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